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地方文化

戚继光夫妇海门建红庙

来源: 57365com 发布时间:2017-11-02 字体:[ ]

  陈启祥 龚薛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山东蓬莱人,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其在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十数年,建功无数,名垂千古。

  戚继光曾到过海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从位于悦来镇所辖的万年镇东首的天佛寺说起。该寺原名红庙,始建于1562年,已有450多年历史,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夫妇帮助建造,此庙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可以追寻海门东部成陆的相关历史,同时证明戚继光夫妇在海门曾短暂停留,在追剿倭寇的同时帮助人民治理水患。

  据明史记载,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不时侵犯我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危害国家安全,沿海地区人民深受其害。1544年,戚继光担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1546年,戚受张居正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倭寇。1555年,戚继光被朝廷调往浙江都司佥事,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等沿海州县,抱着安境抚民,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开始组织训练戚家军,挑选身强力壮、喜爱习武之人参伍,教授武艺兵法,并以严明纪律,忠心报国为民为宗旨,同时根据浙江等地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征讨倭寇,又给部队配备火器、战舰等装备,并自创戚家拳法,近身搏敌威力无比,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1561年,倭寇袭击浙江台州等地,戚家军奋勇出击,戚继光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手刃倭寇首领,以锐不可当之势,使众多倭寇在慌不择路逃跑中坠海淹死。不久,另一路在圻头的倭寇再犯台州,戚继光以逸待劳,率军于仙居将倭寇全歼,此役被称为台州大捷,戚继光官升三等,闽浙一带倭寇慑于戚家军威名,只要听到戚继光三字就闻风丧胆,望风而逃。所以不敢再在浙江、福建活动,于是就掉头向北,在江苏、山东的沿海地区继续为非作歹,劫掠地方。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南通地区也曾屡遭倭寇侵犯,出生于通州余西场的南通抗倭英雄曹顶,奋勇击杀倭寇的故事就发生在1554年前后。

  400多年前,海门东部尚未成陆,很多地方还是沙洲,江海涨潮时淹没于水中,即使成为陆地的现余东至原万年的土地,也因潮水冲袭而经常坍陷,民众饱受水患之苦。1562年5月,戚家军水陆并进,由浙江沿海北上,一路追剿倭寇,在赴兴化、盐城途中,得知倭寇常从吕四沿海登陆,屡屡侵扰我六甲、余东及南通等地,百姓深受其害,戚继光即在海门六甲西今万年地界率军驻扎休整,寻机歼敌,并于不久一举击败进犯六甲的倭寇近千人,倭寇受此重创,抱头鼠窜往北而去。戚家军在海门击败倭寇的史实,有当时嘉靖皇帝准民众所奏,在海门建造六甲城隍庙,尊戚为江海城隍尊神为证。

  戚家军在海门,除追剿倭寇外,还为当地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随军征战的戚夫人王月娇,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双全,配合戚继光一次次重创倭寇。戚夫人随夫南征北战之余,十分体恤民情。每到一地,必观察风土人情,尽力帮助百姓。到达海门后,在今悦来镇北的海界老黄岸边安营住宿时,某晚曾夜梦观音,嘱其助民建庙治水,以杜水患,醒来时梦中情景历历在目。第二天,戚继光夫妇登上老黄岸往南远眺,只见涨潮后的海水侵入新的堤岸内,波涛汹涌,一片汪洋,农田和民房尽淹水中。如此场景,已年复一年,附近乡民对戚继光夫妇说,逢上大潮,轻则田地被淹,重则房倒人亡,现在这种情况,只有在退潮后,方可回家种地。目睹此状,戚夫人不由潸然泪下,与戚继光简单商量后,即安排兵士,让乡官喊来乡民与兵士一起挑泥叠岸,并教以泥土中加石块减少冲刷力的筑堤防坍之法,同时与乡官商议,拿出身边银两,嘱其建庙保平安。乡官遵戚夫人所嘱,即于三天后,在老黄岸南边,今悦来镇镇兴村地段,请能工巧匠建了三间草房,并请了一尊1.5米高的观音像于正中堂屋。择建庙后的第三天,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9月19日)举行了开光庆典。在有三百多人参加的庆典大会上,戚夫人除了带头礼拜外,还将自己身上由嘉庆皇帝赐给她的一件红袍亲手披在观音菩萨的圣像上,并提议此庙即叫红庙。

  随后,因兴化县城被倭寇围攻,战事吃紧,得到消息后的戚继光夫妇告别百姓,率领戚家军急急北上,在兴化再次重创倭寇,其后一直在北方保民安境,虽再未返回海门,但人们一直记挂着戚继光夫妇,感念着他们保境安民的功德。

  红庙落成三天后,红衣观音的故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故而在一个月内,就有上万人前来敬香、叩拜红衣观音佛像。这其中更有人们敬仰戚继光夫妇,视他们为看得见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因素在内,因而红庙数百年香火不绝。说也奇怪,建庙以后,江海大潮来势减弱,潮头逐渐南退,时称天南沙等许多沙洲越涨越高,原先的滩涂成了一片片生田,形成了现海门东部、启东全境的大片土地,引来了崇明等地农民北上前来开垦,平民垦王陈朝玉自崇明来海门开垦时,首选的落脚之地就在红庙东2公里许的现悦来镇廷奎村,其所建的九房仓遗址至今犹在。继而在长江北岸江海交汇处,形成了江海平原,历经沧桑,逐成富饶之地。戚继光夫妇北上后,当地民众把他们曾在这里停留建庙和保境安民的事迹作为口头历史,世代口口留传至今。而红庙作为这一史实的见证物,一直保存了下来。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曾七度巡视南方各省,因乾隆深信佛学,故各地官府都把建造庙宇视为大事,他所到之处,都要拜庙敬香、礼佛。时红庙弘迦法师,遵官府之意,用众信徒所捐款资,把整个庙宇整修和扩建了一番,并把西方三圣佛像也请入庙中。而且把红庙升级为天佛寺(意谓这所寺是在佛菩萨的指点下建造起来的),从而使信众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上世纪60年代曾任主持的易释法师的介绍,当时的南通地区,共有大小248所寺庙,从信众和香客的人数来看,天佛寺可与南通狼山相提并论。据当地老人包振谦、陆松周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天佛寺庙宇佛堂一直保持完好,佛门向南开启,木制合扇大门古朴大气,场地近500平方米,计有瓦房近20间,观音佛像端坐佛殿,常年香火不断。

  “文革”中,天佛寺惨遭破坏,和尚被遣散,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数百年历史的佛像被推倒砸毁,这座具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古庙仅存残垣断壁,昔日繁荣景象荡然无存。然而,戚继光夫妇和红庙中的观音神像一直没有在人们心中被拂去。

  2014年前后,为纪念戚继光夫妇和传承历史,天佛寺经有关部门批准得以在原址附近重建,现有来自河南少林寺武僧担任住持,寺内供有观音等佛像20余尊。

  (原载2017年3月13日《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