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地方文化

李鸿章与东渐书院

来源: 57365com 发布时间:2018-02-02 字体:[ ]

  陶建明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太平军起,李鸿章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被誉为“中兴名臣”。

  派兵镇压盐民暴动

  清代中叶,通东一带滩涂猛长,海岸线外移,大海离范公堤愈来愈远,余东、余西两盐场不断萎缩。为生计所迫,盐民不得不开垦荡田,养家糊口。谁知当地垣(盐)商,早已觊觎盐民赖以生存的数千亩荡田。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垣商勾结盐场与官府,派兵阻止余东场磐基墩(现正余镇北境)盐民垦荒种地,妄图霸占荡田,断盐民生路。余东、余西两场盐民闻讯赶来,个个义愤填膺,与清兵发生了冲突。

  事态扩大了,通州知州梁悦馨,狼山总兵郑龙彪就谎报军情,向两江总督李鸿章报告说盐民造反,要乘机攻打州城。

  李鸿章的军队是镇压太平军的得胜之师,其时刚镇压通州军山农民起义不久,唯恐盐民造反危及整个南通,急忙调兵遣将,派提督张绍棠率精兵弹压,两月内竟屠杀了2000多盐民。一场官逼民反的盐民暴动就这样镇压了下来。

  李鸿章不久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他仍然认为盐民粗野丑陋,改用安抚手段。盐民暴动被镇压的第二年(同治六年),两场署就将荡田分给盐民租种。可以说盐民暴动的部分目的达到了。

  捐资建东渐书院

  同治七年(1868年)即盐民暴动被镇压的第三年,两江总督、两江盐政李鸿章捐钱400千,通州知州梁悦馨捐钱800千,余东典商捐钱600千,灶户彭维聪、彭宝荣捐钱1600千,由通州署延请山长课试生童,正式在通东地区创办书院。并拨余东场磐基墩荡田岁租钱148千912文,吕四、余东、余西、金沙四场商每引捐钱340千,为山长修脯、生童膏火之资。

  书院取名东渐,也是李鸿章提议。东渐并非完全是西学东渐的意思。李鸿章24岁进士及第,熟读经书。东渐二字取自尚书: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其意思是:东方到大海,西方到沙漠,还有南方、北方,都听从朝廷法令;皇上的声威恩德,传遍整个天下。

  东渐书院选址在余西场通源镇东街东岳庙西侧,于孔子诞辰9月28日正式开办。

  通源镇原属余中场。清乾隆元年,余中场并入余西场。通源镇是千年古镇,有东西南北街,曾经相当繁盛。它的北街,设有通州同署,俗称分州。据光绪直隶通州志载:雍正十二年设,乾隆三十三裁;道光二年(1822年)复设。州同署设州同一人,从六品,略高于知县。东渐书院的创办是通东大地上的一件大事,是清朝年间通东地区唯一的官办书院,与南通紫琅书院、海门师山书院齐名,培养了不少人才。

  派家庭教师任校长

  清朝重臣李鸿章,或出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抱负或出于当年错误屠杀盐民的负疚感,一直关注东渐书院。东渐书院创建第28年(1896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赋闲在家,他委托在他家当了4年家庭教师的范当世出任东渐书院山长。

  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通州人。清末杰出的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范当世的出任,表明东渐书院曾吸引不少志士仁人,使东渐书院一时成为通东地区文化中心。范当世后来受张謇所邀,兴办南通教育,成为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导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海门四甲中学前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始办学堂,初改为初等小学。

  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与其兄张詧筹银三千元,将东渐书院及东侧东岳庙改建为南通第三高等小学。东渐书院的由来:据《南通县图志》载,“建设之意,以本乡之东,地近海滨,解读书者十不得一,乃谋之斯院以促进文化焉。自学校兴,即改为初等小学;近复改为南通县第三高等小学,而以初等小学移建于院东之东岳庙云”。

  在《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中,记载更为详细,“民国二年初,州人张謇以第一高等小学成立,谋就余中乡东渐书院旧址改设第三高等小学”。这是“废科举,倡新学”以来通东地区最早的一所学校,为通东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翻看红十四军史,通东地区红军大队的实际创始人仇建忠、俞海清、唐楚云、俞金秀、仇恒忠等数十人,均是南通第三高等小学毕业的。可惜的是,1938年,日寇侵占四甲,校舍被占,所有资料丢失殆尽,致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甲中学、四甲中心校在清朝、民国时80余年的校史几乎空白。

  1951年,通东地区第一所初级中学——私立余中初级中学,在原东渐书院旧址建成开学。1960年,改为海门县四甲中学。书院原有房屋建筑已全部拆建,目前尚存有石碑两块。

  (摘自《南通日报》)